女性怀孕的过程,一点不像文艺作品描述的那么田园诗般的美好,它其实就是一个母体和胎儿争夺生存资源的过程。不管孕妇主观上是多么爱她的宝宝,她的身体还是视这个胎儿为一个“异物”的,这个“异物”在夺取女性自身身体的养料,成为她身体的一个负担;比如,有时候孕妇的贫血已经很严重了,胎儿却不太会有贫血,为什么?胎儿夺取了母亲身上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优先保证自己血红蛋白的合成。
所以,为了自身的安全,母亲的身体也会千方百计的想要把这个“异物”排出体外,而胎儿会通过一系列作用(比如,抑制排异反应等措施),使得自己还能继续维持在妈妈肚子里。期间母亲和胎儿相互争夺达到一个平衡,随着孕期的增大,这个平衡逐渐不稳定,最终宫缩发动,宝宝被排出体外,分娩完成。
当这个平衡提前被打破时,出血可能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表现。
孕期出血是一个范围很大的题目,它包括且并不局限于我们所熟悉的先兆流产、前置胎盘、宫外孕等。
怀孕后出血并不少见,其中有部分出血和怀孕其实没有大的联系,比如,有时候出血来自痔疮(孕妇的痔疮并不少见,有十女九痔一说),也有出血来自泌尿系统,另外,滴虫性阴道炎或者宫颈炎症也可以表现为血性白带。
怎么排除孕期的非宫腔内出血?很简单,医院做一个阴道窥诊,基本上可以明确出血是否来自宫腔;但是有少部分医生喜欢直接开一个B超,如果是宫内妊娠,诊断先兆流产,保胎药物一开了事,这其实是有一部分是误诊的,万一出血不是宫腔内来源,孕妇其实没有必要去服用保胎药物的;所以,窥阴器的检查是必要的,而且做这个检查并不会增加流产的风险。
如果确定是宫腔内出血,这个时候确实需要做一个B超检查,首先需要排除宫外孕和葡萄胎;
孕早期的出血B超表现有一个名称:孕囊旁出血,也被称为“胎膜后积血”或“绒毛膜下出血”;当然,很多医生直接诊断:先兆流产,这个先兆流产诊断和绒毛膜下出血诊断的区别类似于:我是中国人和我是绍兴人的区别;先兆流产诊断包括的范围是在太大了。
绒毛膜下出血文献报道的总体的发生率波动范围比较大,在4%-48%之间,如果是早孕期宫腔内出血的孕妇,绒毛膜下出血的发生率可以高达40%以上。
出现绒毛膜下出血,并不意味着就会发生流产,但是,以下的几个因素会增加流产的风险:孕囊变形;胎心搏动变弱或者变慢;孕囊旁出血的面积比较大同时出现阴道流血。
临床研究发现,对于出现绒毛膜下出血的患者,补充孕激素等保胎措施并不能降低自然流产的发生率。所以,一旦超声检查发现孕囊旁出血,不建议常规采用卧床休息和补充黄体酮等措施来进行保胎,可以定期进行超声检查来随访孕囊的形状、胎心率和出血面积的变化情况。
不用药物才是最好的“药物”,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呃,好像是老子说的。
孕中期和孕晚期的出血有三个常见的原因:外力因素导致、胎盘位置异常和胎盘早剥。
发生出血前,有的孕妇是在家擦地了,有的孕妇是停电了爬楼梯上高层,有的可能是前一天逛街逛了一整天……这些原因都可能外力(包括宫缩、宫腔内压力不均衡等)造成了细小血管的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往往是少量并且马上就停止的,这种外力造成的小血管破裂不会造成胚胎停育和自然流产,做一个B超检查,排除胎盘早剥、宫颈长度正常的话适当休息就可以了,当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劳累还是有必要的。
胎盘位置异常导致的出血,很多人都知道,前置胎盘或者低置胎盘,这种出血往往是不伴腹痛的出血,因为胎盘与母体的血管连接非常丰富,所以,胎盘位置异常导致的出血虽然不一定导致自然流产,但是胎盘出血有时会表现为严重的大出血,对母体产生影响而最终不得不放弃胎儿。
胎盘早剥是异常凶险的产科急症,出血的同时可伴有腹痛,可以导致胎死宫内和母体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产后大出血,因此,如果出现腹痛并且伴有出血(出血可以很多也可以少量),医院总是没错。
怀孕生娃对于女性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有少量有益的方面,比如,降低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然而,孕期面对更多的还是风险:栓塞、心血管风险增加、胃食道反流、便秘、痔疮、腰背痛、孕期出血……上面说的还没有考虑像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
对于女性的影响,一定是生孩子的弊大于利,所以,母亲的伟大,指的不仅仅是日后对于孩子无私的爱,往大了说,是为了人类的延续而自我牺牲的过程也不为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duoduo.net/yqpxzl/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