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年代,大部分人都能吃得饱,穿得暖,但是依然走不出贫穷的困境,这是为什么呢?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巴纳吉通过实地深入发展中国家调查,通过几个实例向我们证明:援助穷困之人并不是提供粮食救助就可以解决的,人之所以穷困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1、知识缺乏导致无法做出具有长远意义的决定
在坦桑尼亚,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摄入了足够量的碘,孩子在子宫内或童年早期吸收了充足的营养,那么他/她会长的更高、更聪明,以后每年都会挣到更多的钱;在印度,一包碘盐价格为购买力平价0.62美元,大多数母亲肯定都买得起加碘盐。
在肯尼亚,国际儿童扶持会制订了一个抗蠕虫计划,呼吁家长为他们正在上学的孩子花上几美分,接受抗蠕虫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接受两年而非一年治疗的儿童一生收入为购买力平价美元,一生能多赚上百美元。
在亚洲很多国家,包括印度和印尼,贫血都是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贫血会导致有氧代谢能力低下、身体虚弱和疲倦。研究表明,铁元素的补充使男性工作更努力,他们由此而增加的收入,可以用来买几年所需的加铁鱼酱。以购买力平价计算,购买一年的鱼酱只需花费7美元。如果是一位男性个体户的话,他补铁后每年的收入会增加46美元——这是很合算的投资。
但是这些措施都没有收到很好的响应,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让自己及子女吃得更好有什么价值。即使是政府免费提供,人们也会因为不了解或者看不到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而放弃。
因为像微量元素这种抽象的物质,它对人的影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人也没办法清楚的感知到它究竟能够为人带来多少好处,所以它就变得可有可无。
这就像读书、上学、学新技能、打扮漂亮、锻炼身体……所有需要长期坚持的动作一样,尽管知道这些对我们有利,但是由于短期内看不到它带给我的好处,所以就不断的推迟、拖延去执行它。
这就是穷人和富人在思想上的差异。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由于无知,所以选择视而不见,沉湎于放下享乐,而放弃了真正能够影响他一生的事情。
2、受外界压力影响而浪费资源
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特别是印度,隆重的丧葬习俗可能导致一个家庭破产。对于刚刚失去了一个未来劳动力的家庭来说,还要为葬礼花费兰特(购买力平价约美元),或者该家庭年收入的40%。在举行这样一场葬礼之后,这个家庭显然没有多少可用的积蓄了。葬礼所花的钱越多,人们来年就会变得越沮丧,而他们的孩子就越可能被迫辍学。
但其实这些丧葬费用的支出本来是可以自行掌控的,可以量力而行。但是有的人因为隐形的社会规范、因为怕没面子、怕被别人嘲笑而花费了他根本承担不起的费用。
3、由享乐欲望导致的资源分散
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作者问一个叫欧查·姆巴克的人,如果有更多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他说会用来买更多的食品。作者接着问他,如果有更多更多的钱他会买什么,他说会买更多好吃的食品。但是作者在他家里却看到了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
为什么一家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还要买这些东西呢?
他的回答道是:“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因为村子里的生活十分乏味,而且也没有多少活儿可干。欧查和他的两个邻居一年只干了约70天的农活儿,还有约30天的建筑活儿。他们除了照顾自家牲畜,就是等着拿到干活儿挣的钱,这使他们有大量的时间看电视。这三个男人都住在小房子里,没有可用水,卫生条件也不好。但是他们家里都有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还有移动电话。
穷人的开局很困难。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开支在穷人眼里却要面临艰难的选择。而且他们要抵抗的了更多的心理欲望的诱惑,还要承受来自社会规范的压力。
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过的更艰难。
但有些事情是穷人可以自行掌控的:
把少量的资源用在最能够提升自己能力的地方;
提高自己对于社会的认知,看事情更长远;
不在乎外界的压力,专心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学更多的知识,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驾驭自己的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duoduo.net/yqpxbz/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