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孕期贫血 >> 孕期贫血征兆 >> 正文 >> 正文

医问贫血的脉象应该是怎么样的

来源:孕期贫血 时间:2022-5-7
早期白癜风治好的方法 http://m.39.net/pf/bdfyy/zqbdf/
浅议贫血脉象主讲人:王鹏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贫血的病因是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所致,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多种类型。临床上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诊断贫血,即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g/L,孕妇Hb<g/L作为标准。1.贫血脉象思路通过脉象诊断贫血是中医脉学与现代医学中血液流变学密切结合的一种实践,我们通过多年临床探索,证明血液成分与脉象脉点之间确实存在对应关系。血液的理化特性发生变化,可以反映到脉象的变化当中。运用脉学的一些技术对脉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机体血液成分改变时脉象的信息特征,古人称之为指法操纵之决。清·周学海在举例诊察孕脉时谈到“迭用举、按以审其势。先以指重按至骨,令脉气断绝,不能过指,旋忽微举其指,尺部之下必有气如线,漉漉争趋过于指下,如矢之上射。”这种气线过指即是对血流的一种描述。今人如金氏脉学随测法也可取得这种脉象信息,方法是用指腹取定脉位,按照脉动的起搏和回落加减指力,使诊脉时指力的变化速度与脉搏的起落速度一致,从而实现采集贫血时的脉象信息。齐向华教授在《辨证脉学》论述25对脉象要素稀稠时谈到,脉稀是血液质地稀薄的指下感觉。运用质地识别觉,感知整体脉象,采用总按整体三部脉,取最大血流层面感受血液质地浓度。这些对脉象脉法的论述为我们提取贫血脉象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的可行性。2.贫血脉象特征简介(1)指下脉感质点稀疏血液可看作密闭管道中的不可压缩流体,由于血液中含有血细胞和血清等多种成分而密度不均,血流在大血管中很少呈现分层流动,而是出现湍流状态,给施脉者以充沛鼓指之感。从血液生理来讲,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正常男性每微升血液中平均约万个(5.0×/L),女性平均约万个(4.2×/L)。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每个红细胞内约有80个血红蛋白分子,这些血红蛋白在血液的气体运输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氧约为溶解在血浆的70倍,在红细胞的参与下,血浆运输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直接溶解在血浆中的18倍,故而血液中血红蛋白数量正常时,脉象测量指感应该是充实、具有一定浓度,脉象质点均匀,而当人体贫血时由于红细胞血红蛋白数量、体积的不足,红细胞比容下降,血液有形成分缺失而导致脉感质点稀疏,诊脉时指下就是稀薄的感觉。(2)脉象的力度不足,脉搏无力贫血的临床表现一般为乏力、易倦、头昏、心悸、气促、心率增快等循环系统表现。这是由于贫血时红细胞内合成较多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以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使氧解离曲线右移,使组织获得更多的氧。轻度贫血活动后引起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悸、心率加快。贫血程度愈重,活动量愈大,症状愈明显。当重度贫血时,即使平静状态也可能有气短甚至端坐呼吸。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氧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此时不仅有心率变化,还可有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血红蛋白量减少,血液含氧量、血氧饱和度皆不足引起的,机体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氧供应,缺氧使得心脏搏动代偿性加快,血容量代偿性增加,心脏总的排血量增加,外周微血管代偿性扩张而外周阻力减小,形成高排低阻现象,脉压差加大,血流速度加快。心肌本身由于缺氧,搏动虽快但缺乏力度,这时的脉象摸上去就显得力度、脉势不足,呈现无力的脉象。(3)流利度增加,呈现滑动之象血液有流动性,具有一定流利度。血液中有形的细胞成分悬浮在血浆里使血液具有一定的黏滞性。这种黏滞性来自于血液内部的分子和颗粒之间的摩擦力,血液的这种黏滞性可以测定,临床称为血液黏度。血液的黏度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和在血浆中的分布状态以及血浆的黏度。血液的黏度越高,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阻力越大,机体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状态也就越差,从而造成组织缺血缺氧。血液黏滞的程度是根据血液流变性变化情况分类划型的,贫血属于低黏滞血综合征,主要是血液质地稀薄,表现为血液黏滞性低于正常。形成低黏滞血征的原因主要是红细胞压积降低,多见于出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等。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液流动性增加,流速快,指下感觉速度波异常。红细胞比积降低到30%~35%左右,这个压积下血液黏度显著下降,血液流动性增加,脉象呈现流利度增加,趋于滑象。以上贫血脉象特征的探讨只是对脉学技艺的初步尝试。脉学技术古老而神奇,我们看到古人对血液成分的脉象感知是有记载的,只是他们泛泛归类于浊脉、涩脉而已,是一种对脉体要素范畴的追求。清·周学海在解释牢脉时曾谈到自己的感受是浑浊之中更带滑驶,指下如拖带无数黏涎也。他对此种脉象的理解是气血本浊,湿邪深渍。描述真切并直中病理。可以看出脉学时至今日其内涵历久弥新,仍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这一代中医工作者有义务继承挖掘这一瑰宝,勇于接受挑战,勇于创新,顺应新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

本文摘自《辨证脉学功夫沙龙(一)》,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wangduoduo.net/yqpxzz/8677.html